人體腸道菌群與糞便移植
人體內胃腸道中共生著結構復雜、數量龐大的微生物群,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,構成復雜的微生態系統。腸道菌群中包含約30屬500~1000種,菌量約為1014,數量是體細胞的10倍,其中厭氧菌占98%以上。腸道菌群參與調控宿主的多種代謝途徑,包括宿主的免疫、營養、代謝。腸道菌群被稱為“微生物器官”或“第二基因組”,在人體新陳代謝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。
腸道菌群有什么?
腸道菌群由細菌、放線菌、真菌、衣原體、立克次體等組成。根據腸道微生物群落對宿主的作用,分為三類:1. 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菌群,多為專性厭氧菌,腸道優勢菌群(如雙歧桿菌、類桿菌、消化球菌等),具有營養及免疫調節作用,對人體有益。2. 與宿主共棲的條件致病菌,以兼性厭氧為主,腸道非優勢菌群(如腸球菌、腸桿菌等),在腸道微生態平衡時無害,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侵襲性,對人體有害。3. 病原菌,多為過路菌,(如變形桿菌、假單胞菌和韋氏梭菌等),腸道微生態平衡時,過路菌不會致病,若腸內環境變化引起腸道菌群失衡過路菌可導致人體發病。
腸道菌群分布在哪里?
由于胃腸道不同部位的生理狀態不同,菌群的種類、分布和數量存在著差異。胃液中pH較低,抑制了腸道菌的繁殖,胃中細菌的濃度較低,小于103CFU/ml。十二指腸的菌群和胃中的基本相似??漳c細菌濃度小于104CFU/ml。遠端回腸的細菌濃度為105CFU~108CFU/ml。在回盲瓣遠端,微生物濃度急劇上升,結腸是腸道菌密度最高的部位,達到1010~1012CFU/ml,其中98%以上為專性厭氧菌。

什么是糞便移植?
糞便移植(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),是一種通過重建腸道菌群來治療疾病的方法。即把經過處理的健康人的糞便液,通過一定方式移植到病患腸道內,調節腸道菌群失衡。糞便移植的主要作用機理可能是利用糞便中有益菌種的生態占位,定植抗力,生物奪氧,免疫調節,降低腸腔 pH 值和細菌代謝產物的營養等。移植的糞便中最重要的是常年棲息于腸道內的數以億計的微生物,它們和腸道上皮細胞等生物成分與食源性非生物成分(未被消化的食物) 及來自胃、腸、胰和肝的分泌物(如激素、酶、黏液和膽鹽等)共同構成腸道微生態系統。糞便移植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調控腸道菌群的方法,有助于重建正常的腸道微生態結構。
